“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丛培武大使在渥太华大学的演讲稿

驻加拿大大使馆
2022-11-30 21:17

2022年11月28日,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应邀在渥太华大学发表题为“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演讲。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渥太华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世界上最大的法英双语大学。我很荣幸有机会到渥大和大家交流。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怎样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我想借用这个平台,从四对关系角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更深度的思考。

第一,“民主与威权”

西方一些人指责中国是“威权主义”,称西方同中国的关系就是“民主与威权”的关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各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各国基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多样化是必然的。用“民主与威权”从意识形态角度给中国贴标签,是刻意忽视了各国治理模式的多元化现实。

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道路的历史。

习近平主席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中国现在实施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最主要特征是实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前成功举行。二十大报告的起草就充分发扬了民主。习近平主席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审议报告稿,专门主持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我们也通过多种方式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仅通过网络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留言超过854.2万条,其中相当一部分对报告起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渠道。10年来,共有205件次法律草案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的意见有350多万条。此外,201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7年来,有130多部法律草案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直接向基层民众征求意见,数量达11850余条,其中2400多条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通过这一机制,群众要说的话可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体现人民意愿。美国哈佛大学一项持续十多年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连续十年超过90%。如果因为实现民主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排斥,这本身就是不民主的行为。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充满了无知和偏见,都是绝不会得逞的。中方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同各方开展对话,但坚决反对借所谓民主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第二,“一元与多元”

近期关于文明冲突论的说法又多了起来,有人从“文明较量”角度渲染“中国威胁”。文明冲突论的背后逻辑是一元化的文明观。在21世纪的今天渲染文明冲突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历史证明,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才会持久,一个自闭自大的文明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中国始终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文明交流”而非“文明冲突”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世界各国应积极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道路千万条,合适第一条”。我们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等中国传统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

谈到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我想请大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十年来,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中国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一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我们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并将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有人担心中国输出模式。中国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贯和明确的。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西方国家搞资本主义,中国搞社会主义。这种不同不是今天才有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存在,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加拿大的制度和模式是加拿大民众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不同文明、不同制度模式要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机遇与威胁”

“中国威胁”成了当前一些西方政要的“口头禅”。个别国家借机热衷搞小圈子,鼓动“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推行“友岸外包”,建立“芯片联盟”,编织排华的经济框架。

美国近年来炮制出“印太战略”,打着“自由开放”旗号,实质是要让亚太国家充当美霸权的“马前卒”,把其他地区搞乱以后,再把亚太地区也搞乱。

遗憾的是,加方也追随和效仿美国在地区制造分裂、煽动对抗的做法,刚刚推出了加拿大版“印太战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是各国政府自身的决定,但加“印太战略”歪曲事实真相,渲染“中国威胁”,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反对。事实已经一再雄辩地证明,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世界银行最新报告表明,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38.6%,这一数字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中国“一带一路”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首创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坚持开放、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具体实践。60余家加拿大企业参加了本届进博会,其中不乏多家连续多年参展的“老朋友”。从事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健康行业的凯克集团连续5年参加进博会,今年签约2050万美元。

我想再举个小例子。阿富汗的高品质松子长期找不到销路。去年的第四届“进博会”专门为阿富汗松子在中国提供了销售平台,首批12万瓶松子刚刚亮相就被一抢而空。一年来,中国共进口2100多吨阿富汗松子,切切实实地帮助阿富汗人民改善生活。与此对比鲜明的是,美国政府宣布冻结阿富汗央行的70亿美元存款,并强行进行分配。

加方在“印太战略”中错误宣称,中国日益成为“破坏性”全球大国,这与事实完全不符。中国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我们致力于将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积极贡献,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中国同非洲共同发起“支持非洲发展伙伴倡议”。中国在非洲设立各类企业超过3500家,直接和间接为非洲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企业利用各类资金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港口近百个、桥梁近千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安全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我们累计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试问,难道这些就是“破坏性”的表现吗?

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进步。中国和加拿大都是开放经济体,是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应共同维护有利于继续推进全球化、惠及各方的原则和实践,不要让“脱钩”“断链”等政治操弄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不要让单边霸凌行径破坏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

第四,“利益和责任”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今年夏天,欧洲经历了极端热浪,南亚发生了毁灭性洪灾,加拿大东部地区也遭遇了百年未遇的飓风“菲欧娜”袭击。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仅2021年一年,与天气和水相关的灾害造成的损失总额就高达356亿美元,近5000万人受灾。气候变化日益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挑战。

在地缘冲突和能源危机背景下,有些国家似乎将短期利益放在前面,而忽视了自身国际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刚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希望发达国家尽快落实每年1000亿美元的出资承诺。

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累积排放的结果,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一直排放温室气体。美国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高达中国的8倍。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多作表率,认真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和应尽的国际义务。各国应少一些推诿指责,多一些团结合作,不能只比口号,更要比行动。

有些人质疑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称中国在应对气变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些声音歪曲中国的立场,无视中国的努力。我们认为,利益和责任是辩证统一的。

中国在应对气变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10年前北京的雾霾问题曾一度严重,经过不懈努力,去年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蓝天白云日益成为常态。10年来,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未来10年还将力争再植700亿棵树。

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我们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将为此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下周在蒙特利尔召开,中国将继续作为主席国,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同包括加方在内的各方密切合作,推动顺利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我们的选择非常明确: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有句古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加两国虽远隔大洋,但两国关系发展史表明,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面对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加合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希望加方摒弃冷战思维,同中方相向而行,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做到求同存异,推动中加关系重回正轨。

渥太华大学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教育合作关系,有近3000中国留学生在此深造,同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这正是中加两国友谊与合作的一个生动案例。希望各位老师、同学积极做中加关系的友好使者,为中加友谊作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